找到相关内容677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如何控制你的嗔怒

    什么事,就能得心应手了。经中说:一个披着忍辱之铠的人,任凭诸恶暴人,以邪行箭、粗语箭、谩骂箭、侮辱箭,一支支地射过来,也不能透过他的忍辱铠!但这还是现实人生的微分胜利!人不管怎样善于保养,生命终有一天要...现在有人来侮辱、谩骂、批评、打击我们,那你就得先想一想,看看来者究竟是怎样的一类人物。如果他是小人,因小人的行动而使自己大动肝火,现出与他一样的行为,则自己岂不是也成小人了吗?如是正人君子,对我有所非议...

    宽严法师

    |嗔恨|忍辱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5/0930069107.html
  • 再谈“忍辱”

    得心应手了。经中说:一个披着忍辱之铠的人,任凭诸恶暴人,以邪行箭、粗语箭、谩骂箭、侮辱箭,一支支地射过来,也不能透过他的忍辱铠!但这还是现实人生的微分胜利!人不管怎样善于保养,生命终有一天要结束的,一旦无常...环境逼来,不知如何应付,不知怎样控制自己!因此,现在我想从生忍、法忍的两方面,略为一说对治嗔怒的方法。   甲、生忍:怎样对众生界行忍,分为五点说明如下:   一、如现在有人来侮辱、谩骂、批评、打击...

    慧静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05866241.html
  • 《坛经》中“獦獠”词义之我见

    为“獦獠”,亦如汉人自称为“龙的传人”,不但不含有侮辱之义,反而含有一种神圣、自豪的意义(笔者提示:在西方文化中,“龙”却是怪诞、恐怖的恶兽)。对于外族人来说,倘若尊重獠民的文化抑或以平等之心待人,即使称其为“獦獠”,亦当不含有侮辱之义。正如肇庆地区的汉人,既然可以将犬首人身的“盘瓠”与本民族的祖先神轩辕(黄帝)、神农(炎帝)并列,同样加以顶礼膜拜,那么他们使用“獦獠”之称不含侮辱义,也是不言而喻...

    骆礼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65263801.html
  • 净空法师关于因缘果的开示

    ,贪心是鬼心。嗔恚是地狱心,常常喜欢发脾气的人不好,他走的路是走地狱道。所以发脾气,我们一定要有个高度的警觉,遇到再大的侮辱也不会发脾气。为什么?那一引导我们发脾气,我们立刻就觉悟到,他要把我拉到地狱道去,这不能去。他要引导你的时候,你果然发脾气,那你就中了、上了当。他一引诱你,你果然就去了,这是自己愚痴,不能怪别人。再大的侮辱也不发脾气,如如不动。你入地狱道,我不去,我不跟你去,这要有很高度的...

    净空法师

    |因缘果|因缘|因果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7/08412010382.html
  • 勿说僧众之过错

    ”。盖一般未受此戒之众生,除非构成刑法之“侮辱罪”或“诽谤罪”,当受刑罚之制裁外,并非此戒所规范。   (3)须曾受“菩萨戒”之佛门四众所犯之罪过。如果被批判者未曾受此戒,除非行为者构成刑法之“侮辱...

    林水镇居士

    |三宝|口业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7/16082210615.html
  • 如何能避免造口业

      (1) 须有故意。   (2) 须有曾受“菩萨戒”之佛门四众(即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)所造之“口业”。盖一般未受此戒之众生,除非构成刑法之“侮辱罪”或“诽谤罪”,当受刑罚之制裁外,并非此戒所规范。   (3) 须曾受“菩萨戒”之佛门四众所犯之罪过。如果被批判者未曾受此戒,除非行为者构成刑法之“侮辱罪”或“诽谤罪”,当受刑罚之制裁外,并非此戒所规范。盖此戒,对受持“菩萨戒”之...

    果前

    |口业|三宝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8/22443128755.html
  • 刘立夫:佛家的处世论

    容受一切人、一切事,尊重他人,坦然地接受他人所给予的一切,尤其是和平地接受他人加于自己的痛苦与怨怼。佛家的忍作为处世原则,它具有忍辱、忍耐、堪忍、忍许、忍可、安忍等涵义,即受到他人的损害、侮辱、误会时,不能抱怨,能够承受自己所遇到的一切烦恼与痛苦,证悟佛性真谛并使心安住如此。忍的根本精神就是对他人加诸自己身心的任何侮辱、恼害,不忿怒,不结怨,心不怀敌意。佛教特别注意忍辱,大乘佛教,还把忍辱列为六波罗...

    刘立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431483402.html
  • 佛学对“忍”的看法和如何行“忍”

    侮辱都是前世因缘感招的恶果,所以今生会随业受报。作受报想,作还债想,自然就把难以忍受的辱境,逆来顺受,心情舒畅,不生嗔恨,故称缘忍,记得古人说:‘有容德乃大,无欲气自豪。’   第四、观忍:每当辱境发生,就用空观智慧来照察,了知心身世界,一切诸法本来无我可得。我既然是没有的,哪里还有什么我被侮辱以及所辱的境界呢?这就是能空的我相与所空的辱境二者完全是空的,所以中间的辱相,当然也是不可得。这样一来,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022891851.html
  • 无言的感化——佛陀怎样面对恶口与辱骂

    不要有嗔恚,它是轮回的主因,痛苦的根源。看着我寂静的脸,你将息灭爱欲,息灭嗔恚,获得宁静与安详。”可是高傲虚荣的摩甘蒂耶却善根鲜少,刚才佛陀说断欲偈,她就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。心想:你不要我,完全可以拒绝,为何要说我身上尽是肮脏的不净物,将我说得一无是处,一钱不值,这么来侮辱我。她非常气愤,根本听不进佛陀的善言劝告。她用嗔恚而气愤的眼神、狠狠地怒视了佛陀一眼,转身向家跑去。她因此对佛陀怀恨在心。...

    佚名

    |恶口|忍辱|安辱|慈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2/19413795675.html
  • 与时竞争行善

    的,你以好意、好话待人,是你的善‘因’;别人对你的观感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就是你的﹃果﹄,如果对人不好,侮辱他人,则回收的必然是恶‘果’。如是因、如是缘、如是果、如是报,种种因缘果报就在日常的心态、动作中...

    证严上人讲 释德昱恭录

    |菩萨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9/1513481150.html